7月20日-7月30日,由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办,兰州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等单位承办的内地与港澳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大学生项目)——“发现计划”2025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在兰州大学成功举办。此次实习共有来自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21所高校的139名师生参加。
7月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项目负责人、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教发分中心主任、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仑教授主持。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院长、甘肃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李育教授代表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向参加实习的全体师生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介绍了“发现计划”2025年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将聚焦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围绕该区域中涉及的国家重大需求与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提问-观察-思考-讨论-总结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学术性与专业性,以及野外科学考察方法的锻炼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希望全体师生在2000余公里的实习过程中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们“五勤”精神,克服高温和酷暑、交通不便等困难,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能够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得到新的升华。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带队教师郭美瑜博士代表参加实习的香港师生发言。她首先回顾和分享了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与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在10余年间文化交流和实践教学方面合作的师生故事,并强调“发现计划”这项活动不止是香港师生获取知识的实习,已经成为两地地理人一代一代之间交流和传承的项目。最后,她向教育部港澳台办和兰州大学等举办方表示感谢,也预祝实习活动圆满成功。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李红波教授向承办此次实习活动的发起单位表示感谢。他指出,发现是地理学的基石和灵魂,如何在人地关系中发现问题,不仅引导我们发现自然的奥秘,还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联合实习是两地21所高校的同仁们跨越地域界限,不仅是为了深化对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为了促进两地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地理学人才。

开幕式致辞

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副院长王鑫教授和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李传武教授共同为实习队伍授旗

全体师生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李卓仑教授介绍了此次实习目的与要求、实习区域与主要观测点以及此次实习注意事项等内容。兰州大学“发现计划”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发起人王乃昂教授为实习师生做了《地理学视角下的“昆仑刻石”文化事件》学术报告。

实习介绍与学术报告
秉承“发现学习”理念和注重交流技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联合实习模式,21所高校的同学被分为11个小组,旨在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不同民族背景的同学,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通过专业实习进行交流与合作。自7月21日下午起的野外实习阶段,同学们在14位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沿陇西黄土高原、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和阿拉善高原,深入观察了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认真完成了各项野外实习任务,使过去学习的各类基础知识通过实践得到了有效的融合提升。除了白天的实习,晚上到了驻地,各小组同学均及时进行讨论和交流,为室内总结汇报打下了基础。

野外实习方法与技能训练

野外实习合影
7月27日,师生们深入巴丹吉林沙漠,在带队教师讲解下探究沙漠湖泊成因与高大沙山的形成机制,同时进行了植被调查。当天,他们还参与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一周年的庆祝活动,并接受内蒙古卫视的采访。在申遗一周年座谈会上,李卓仑教授为实习师生做了《阿拉善沙漠全新世环境定量重建》学术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师生们在巴丹湖畔接受内蒙古卫视采访
7月28日,实习队伍完成了野外实习返回兰州。7月29日室内总结汇报环节,11个实习小组分别进行了总结汇报,全体带队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提问、打分和评优推荐。

实习小组总结汇报

实习带队教师提问与点评
在闭幕式,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阚子涵博士和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郑荣代表参加实习的香港师生向兰州大学555000jc赌船赠送纪念品,衷心感谢教育部“内地与港澳大中小学师生交流计划”项目的支持。555000jc赌船副院长管清玉教授代表学院致谢,对各高校指导教师的专业付出表示敬意,并对参与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同学们展现的探索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本次实习的亮点。相信通过这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你们不仅深化了地理学认知,更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期待大家将所学应用于未来发展,永葆地理学者的探索热忱,在学术与职业道路上持续精进。”

评优表彰与闭幕式
据悉,自2006年以来,兰州大学"发现计划"两地高校地理学联合实习已成功举办十八届,业已成为国内区域联合实习的典范。通过该活动,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香港大学生对祖国西北地区的深入了解和学业的进步,加深了年轻一代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提高了两地人才培养和学术文化交流的合作水平,增进了两地高校的了解与合作交流。通过充分挖掘实习基地的教学资源,强调实习线路“点-线-面” 结合,强化三个固定(实习团队固定、实习路线固定、实习内容固定),取得了明显成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新华社、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均进行过专题报道。